意圖與表達說完了,那麼就來說說心法。
有些攝影原則很常聽見,好比說:攝影是一種減法;再走近一步
所謂的減法,如果你的理解是把畫面中與主體無關的要素去除。那麼也許到後來,用長鏡頭把主體塞滿畫面,可能會變成唯一的手法。
也許長鏡頭的特寫拍出的照片不會太差,使用也很簡單(所以才有一說:廣角鏡難以駕馭)。但背景也是說故事的元素。如果一概把背景或客體捨去,照片的故事性將會變得薄弱。
“再走近一步”這個說法也容易讓人產生一樣的誤解。
減法更精確的解釋是:把主體以外要素的視覺比重降低。
或者說,調整主客體的視覺比重。
這兩個原則講的是同一件事:把你的主體突顯出來。
視覺比重高的項目:臉孔、文字、清晰的、明亮的、靠近觀者的、大面積的、暖色的
視覺比重低的項目:模糊的、誨暗的、遠離觀者的、小面積的、冷色的。
調整視覺比重的方式有很多種:
虛化:
動靜:
利用測光時增減EV,減EV將干擾畫面的要素隱沒在黑暗中。或加EV將干擾畫面的元素跟天空一起爆掉也是一種做法。
此圖例就是刻意將畫面拍暗,把干擾畫面元素的區塊拍到無法辨識細節的程度。
反之,若是拍大面白牆上有特色的窗戶之類的題材,就可以刻意拍亮,讓白牆細節因過曝減少來達到凸顯主題的效果。
以上是幾種我自己常用的凸顯主體的方法。我認為,凸顯主體的手法才是攝影基本中的基本,凌駕於構圖,控制光圈景深等等技術面的東西。
學會凸顯主體,用AUTO也能拍出還不錯的照片。買了高檔配備,把相機所有功能都摸熟,對光圈景深等等原則知之甚詳,但可能拍出來的照片還是跟以前一樣。
這邊給各位一點建議。一開始學習去控制一張照片的表現力時,切記貪多。
一個主體淺顯易懂,兩個主體互相呼應,要控制到三個以上的主體,就得要相當高的技巧與時機配合,處理不好就好像回到原點一樣,造成一張照片沒有重點。
實際試過才能吸收成為自己的技巧,我自己在以往也常常在出門前擬定一個主要要掌握的技巧,然後在拍照時不斷實作。
照著以下的要點,在外出拍照時實際練習吧:
虛化背景來凸顯主體
利用慢快門,凸顯靜止的主體
利用白色、黑色、灰色等純色來凸顯顏色鮮明的主體
利用對比色或相鄰色來凸顯主體
利用廣角鏡頭放大主體
利用行進方向的不同來凸顯主體
利用測光把干擾畫面的細節”黑掉”或”白掉”
有些攝影原則很常聽見,好比說:攝影是一種減法;再走近一步
所謂的減法,如果你的理解是把畫面中與主體無關的要素去除。那麼也許到後來,用長鏡頭把主體塞滿畫面,可能會變成唯一的手法。
也許長鏡頭的特寫拍出的照片不會太差,使用也很簡單(所以才有一說:廣角鏡難以駕馭)。但背景也是說故事的元素。如果一概把背景或客體捨去,照片的故事性將會變得薄弱。
“再走近一步”這個說法也容易讓人產生一樣的誤解。
減法更精確的解釋是:把主體以外要素的視覺比重降低。
或者說,調整主客體的視覺比重。
這兩個原則講的是同一件事:把你的主體突顯出來。
視覺比重高的項目:臉孔、文字、清晰的、明亮的、靠近觀者的、大面積的、暖色的
視覺比重低的項目:模糊的、誨暗的、遠離觀者的、小面積的、冷色的。
調整視覺比重的方式有很多種:
虛化:
把不重要的東西變模糊。
也就是台灣一窩蜂追求大光圈鏡頭以及相似的照片那麼多的主因,利用大光圈的散景效果將主體以外的部份都虛化,降低比重成為襯景。
簡單而實用的技巧。
但我個人的觀點是:這種技巧已經太過浮濫而造成這個時代的審美觀疲勞了。
實作方式:找到你相機的AV mode,開大你的光圈,實際用鏡頭貼近你的主體或是拉長焦段去貼近,然後對焦在主體上,就能夠得到淺景深的照片。
動靜:
利用慢快門將移動的物體模糊化,而固定不動的自然會清晰而跳脫出畫面,成為主體。基底色:
追焦照片也是,只是因為主體在移動,所以必須讓相機也跟著移動,讓鏡頭與主體相對速度減到最小,創造出主體靜止而背景模糊化的效果。
實作方式:找到你相機的TV mode,放慢快門速度,用腳架或找固定物支撐自己跟相機,將焦點對準靜止的主體。
對比色或相鄰色:
利用不顯眼的顏色當做背景,可以凸顯出顏色鮮豔的主體。
在色環上相鄰的顏色稱為相鄰色,正對面的顏色稱為對比色。
利用對比色將被燈光染成金黃的洋傘跳脫出畫面。
放大面積:
將黃與綠的相似元素並列,利用相鄰色創造協調感。利用對比的顏色可以有效的凸顯主題。利用相鄰色則可創造出畫面和諧的感覺
利用廣角鏡頭貼近主體,主體自然會被放得較大,而其他部分的背景或客體則會縮小。方向:
補充說明:
以這張照片來說,安排的是雙主體。先利用廣角鏡頭的放大效果將石頭與文字放大,成為第一個吸引視線的主體。
接著觀者的視線會被地面的線條引導到涼亭的方向,依據人形高視覺比重的視覺心理學,接著觀者會發現涼亭裡的老人。
刻意放大石頭的面積是為了進一步降低老人的比重,在照片中創造需要認真找尋的趣味點。
測光:
利用不同的行進方向來凸顯主題。
這張照片其實也有使用到動靜的速度差技巧來區隔主題,但即使將主客體都拍清楚,光是不同的方向也能很明確的將主題突顯出來。
這種技巧也適合在人多的鬧區拍人像時,觀察路人行進的方向,請你的模特兒刻意面朝不同方向。就能得到主體明確的照片。
利用測光時增減EV,減EV將干擾畫面的要素隱沒在黑暗中。或加EV將干擾畫面的元素跟天空一起爆掉也是一種做法。
此圖例就是刻意將畫面拍暗,把干擾畫面元素的區塊拍到無法辨識細節的程度。
反之,若是拍大面白牆上有特色的窗戶之類的題材,就可以刻意拍亮,讓白牆細節因過曝減少來達到凸顯主題的效果。
以上是幾種我自己常用的凸顯主體的方法。我認為,凸顯主體的手法才是攝影基本中的基本,凌駕於構圖,控制光圈景深等等技術面的東西。
學會凸顯主體,用AUTO也能拍出還不錯的照片。買了高檔配備,把相機所有功能都摸熟,對光圈景深等等原則知之甚詳,但可能拍出來的照片還是跟以前一樣。
這邊給各位一點建議。一開始學習去控制一張照片的表現力時,切記貪多。
一個主體淺顯易懂,兩個主體互相呼應,要控制到三個以上的主體,就得要相當高的技巧與時機配合,處理不好就好像回到原點一樣,造成一張照片沒有重點。
實際試過才能吸收成為自己的技巧,我自己在以往也常常在出門前擬定一個主要要掌握的技巧,然後在拍照時不斷實作。
照著以下的要點,在外出拍照時實際練習吧:
虛化背景來凸顯主體
利用慢快門,凸顯靜止的主體
利用白色、黑色、灰色等純色來凸顯顏色鮮明的主體
利用對比色或相鄰色來凸顯主體
利用廣角鏡頭放大主體
利用行進方向的不同來凸顯主體
利用測光把干擾畫面的細節”黑掉”或”白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