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你怎麼不吃魚呢?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只關心自己周邊100公尺內的事物。
我的薪水跟離我100公分遠的那位同事比起來怎樣?
我的生意有沒有比我隔壁那家賺錢?
我的子女是否是班上的傑出人物?
我給腳邊的貓吃的飼料對不對?




我並沒有打算做任何的批判。
這完全是正常而且正確的選擇:付出關心也需要能量,而現代人的能量縱使吞了很多B群也還是每天耗盡。
雖然如果所有人的關心都不超過100公尺範圍的話,這個世界上不會有珍‧古德、不會有翁山蘇姬、也不會有民主的台灣。但如果要所有人都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人人都像國父一樣雄才偉略。那這個世界一樣會亂了套。

也許演技夠好的人成千上萬,但舞台上的主角位置往往只有一個。

每一個時代,都有領導思潮的人物,在某個領域裡把某種觀念說清楚,揭露事實,帶領眾人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因為眾人才是力量。兩千萬個孫文、六千萬個貞德也不能引發革命。思潮是大浪,大浪的頂端是浪尖,但把大浪推向前的,毫無疑問是浪花底下三千兆噸的海水。

一件正確的,該做的事,不該有一個個體在即使認同的前提下麻木不仁。


"你怎麼不吃魚呢?"
我曾經被幾個朋友問過這個問題,現在我就來好好的回答。
--------------------------------------------------------------------------------------------------------
我曾經在某大賣場的水產區看過這樣一幕:一個媽媽帶著一對兄弟。
媽媽對水箱裡的某一條魚指了一指,賣場的阿姨俐落的撈魚,放上砧板,正準備要一棒敲昏那條魚時,弟弟哭了:
「嗚哇~~媽媽!媽媽!你不要殺牠!我會怕!」

哥哥也幫腔:「媽咪我不要吃這種魚~你叫阿姨不要殺牠啦~!」

水產區的阿姨手停在半空中,等候顧客的最後指示。

「請問會有很多血嗎?」婦人問。
阿姨笑顏逐開:「不會啦~我邊殺這邊水邊沖,看不到啦。」

弟弟哭得更大聲了:「媽咪!不要啦!那個魚會很痛!」

哥哥再次展現兄弟間的情誼:「媽媽~老師說要愛護動物,珍惜每一條生命~」

「對不起,今天先不買了,不好意思~」主婦做了決定,免去了血腥的一幕,倒楣的魚兒虛驚一場。

這位看來很有教養的主婦推著推車,走向冷凍櫃,拿了一塊冷凍鱈魚。

皆大歡喜。兩兄弟都沒有意見。

我到那一刻才知道,原來鱈魚變成魚塊的過程中不需要被殺,也不必流血,或者他本來就沒有生命。
可能漁夫在撈起牠時牠就已經被凍成魚塊了,或者有某種科技實現了從土裡長出鱈魚塊...
在我沒認真發樓科學新知的時候。

--------------------------------------------------------------------------------------------------------

人吃甚麼東西都不會考慮太多。
享受美食就必須要專注在美食本身,這是避免浪費美好生命的唯一真理。
如果我吃黑鮪魚的時候想到生物放大作用(重金屬在食物鏈頂端累積)。
吃生蠔的時候想到寄生蟲。
吃牛肉的時候想到養殖場裡牛腐爛的腳(因為長期踩在糞水堆裡,摩肩擦踵,不易移動)。
吃生魚片的時候想到太極町屠殺海豚現場的血海...

那我大概甚麼也吃不下了。

這麼一來廚師這個行業會蕭條,廚師工會會上街遊行,餐廳業者也會對政府施加壓力。
於是政府修改政策,避免資訊真相外流,維持整個肉品供應體系的欣欣向榮,進而減少了社會的動盪不安。

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最好的方法,就是別去知道。

所以我們也樂於甚麼都不知道。
"無知是幸福的",這句話徹底的體現在享受肉類的朋友身上,我只能眼巴巴的流著口水。

主婦不會知道,鱈魚的現況是怎樣。
如果有一篇明顯有著”環保味”的關於鱈魚的報導,最好也不要去看。
如果真的不小心看了,也最好馬上再看一篇關於證所稅的,罵罵馬罵罵狗,把前一篇的記憶沖淡掉。

鱈魚仍舊好端端地出現在餐桌上,價格也沒有貴到買不起,看來品質也很好。

鱈魚怎麼了嗎?

--------------------------------------------------------------------------------------------------------

在鱈魚的主要產出國,鱈魚曾經是被稱為是"窮人魚"的普遍魚類。
牠們的數量曾經多到讓漁民反駁環保團體時說:「就算人類都滅絕了,鱈魚也不會!」

他們是真的這樣認為。

早在17世紀,北美洲的移民已將鱈魚曬乾後輸往西班牙、葡萄牙及英國等地出售。
20世紀起,隨著電冰箱的發明,鱈魚多以急凍魚塊出口。

鱈魚的肉質嫩滑結實而味淡,脂肪量低。含有大量優質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鈣、磷、鈉等營養素。
富含EPA、DHA,可將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帶走,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質吸收。

肝臟亦含大量維他命A及維他命D,故經常被用作提煉魚肝油。

這麼好的魚,不吃嗎?

讓我們來看看以下事實:

1999:
繼1992年紐芬蘭臨近海域鱈魚數量下降而劃定海域限制捕撈后,1999年12月歐盟的漁業部長們又作出了10年來最大幅度的捕撈限額削減。
其中因數量劇減而成為焦點的鱈魚,在那次年會上禁止英國和愛爾蘭的漁民在愛爾蘭海峽捕鱈魚,只允許他們保留在捕撈其他魚類時無意捕到的鱈魚。

2000:
全球鱈魚的數量過去三十年已減少百分之七十以上,濫捕和其他威脅可能讓這種魚類在十五年內徹底絕滅。
此外,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在針對全球最大鱈魚漁場北歐巴倫支海的報告中提出這項警告,它的依據是全球漁獲量由1970年的三百一十萬公噸減少至2000年的九十五萬公噸,減少幅度驚人。

到2000年年底,鱈魚在北海數量減少的趨勢已不可扭轉。
80年代北海的鱈魚捕撈量為每年30萬噸。2000年的捕撈量雖被限定為8萬噸,但實際捕撈量只達到5萬噸。
換言之,北海鱈魚的捕撈量已只有20年前的1/6,因此北海大部分地區被禁止捕撈鱈魚已不可避免。

2001:
2001年年中,歐盟關閉了北海一大片海域以保護鱈魚產卵這樣的嚴格措施。
2001年12月,主管歐盟各國漁業的部長們在布魯塞爾又聚會長達26小時,才完成了第二年的削減捕魚配額。在這次會議上歐盟漁業委員會幹事長Franz Fischler警告說,北大西洋漁場中一些主要魚類,諸如鱈魚和狗鱈,已經瀕臨滅絕,因而呼籲各國要以理性戰勝感情。

2006:
直至2006年10月,歐美十九個國家的科學家們就曾發出過立即全面禁止在北海、愛爾蘭海、蘇格蘭西部海域和丹麥的斯卡格拉克海峽捕撈鱈魚的建議。
這個由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等19個國家組成的政府間組織「國際海洋利用委員會」(ICES)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經過幾十年對鱈魚的濫捕以及缺乏對鱈魚繁殖加以保護,英國沿海地區的鱈魚正瀕臨絕種。

據2006年十一月十三日美國《時代》雜誌刊載,過去三十年來,各捕魚國家已把許多種魚類捕到將近絕種。
首先快要絕種的魚類是大西洋鱈魚,過度捕捉已改變了海洋的生態,目前只剩下不到原先一成的大西洋鱈魚,他們仍舊繼續面臨人類的捕捉。


事實上環保主義者和漁業行業協會間一直針鋒相對。科學家們說,鱈魚一般要六年才成熟,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鱈魚都在兩歲以下、還未繁殖后代就已遭到捕撈,以致鱈魚的數字在過去20年裡一直處於最低數量水準。
他們認為早就該禁捕,現在這麼做只是亡羊補牢而已,還遠遠不夠。但麻煩的是,在目前鱈魚數量如此少的情況下,無論採取什麼措施,都很難使鱈魚數量回升。

看出來了嗎?縱使早就發現問題的嚴重性,鱈魚減少的趨勢也不曾稍緩。

每一場漁業高峰會,都是一場精采的角力。
每一個國家政府都有責任保障人民的工作與收入能夠支付生活。
對那些漁業佔極高比例的國家代表來說,要如何在回到自己國家時對漁民宣布:
「對不起,我們的談判輸了,請你們改行去當畫家跟建築師」

漁民們不會了解,現在失業跟把鱈魚抓光以後失業其實都是失業。
漁民們只會覺得一直以來都可以做的事─也是他們唯一會做的事─為什麼現在卻不能再進行了?

他們不會關心鱈魚、旗魚、比目魚、鯛、金槍魚、龍蝦、鮭魚、鯨魚、鯊魚、海豚的其中一種或是全部滅絕,對他們有甚麼影響。
包括你─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大概也不甚關心。

因為這都是超過我們方圓100公尺,遠在數百公里外的海洋裡發生的事。
遠遠比課徵證所稅、電費漲價來得更無關緊要。

--------------------------------------------------------------------------------------------------------

禁無可禁。

就算禁止捕撈鯨豚,日本魚市場裡仍然可以買到。
日本聲稱除了以科學研究名義獵捕外已經完全遵守了禁止捕撈的國際規定。
所以日本主婦們買到的可能是跟著隕石一起來到地球的太空鯨魚。

日本人對於鯨豚的"愛",是到了縱使主要消費縣市的學童都已經出現重金屬中毒的症狀,仍舊濃烈依舊。

所以我必須承認,當日本發生海嘯時,我沒有像大多數人那麼樣的同情。

因為受災的區域與主要食用鯨豚的區域竟然諷刺的重疊了起來。

你消滅海,海消滅你。誰說地球沒有情感?



同樣的一張廢紙禁令也頒布在其他主要漁業國。

透過漁民的抗爭與拒不遵守,各國政府提出各種補貼漁民的措施,但就是沒有協助他們轉行。
歐盟漁業與農業政策委員會曾在2004年廢除了所有的鱈魚保護區:"我們必須尊重漁民的生存權"。

尊重讓捕魚變成了尋寶遊戲:「各位!」
船長興奮地宣布:「今天我們把這片海域清空了!無論大魚小魚、瀕臨絕種或嚴重瀕臨絕種、我們滿載而歸,雖然滿載的水準降到了20年前的1/6。但是我們荷包將會滿滿,魚越少就會越貴。
明天,我們將航向更遠的海域!去追尋更多的財富!」

西班牙與非洲的塞內加爾、摩洛哥簽署漁業協定,讓漁船進入他們的領海捕魚。幾年內把沿海清空成一片死海,所有的當地漁民都陷入前所未有的貧困。

--------------------------------------------------------------------------------------------------------

早也會來,晚也會來。只要局勢不變。

漁業是一場自我毀滅的競逐。我追到你了,鱈魚。我追到你了,鯨魚。
鱈魚鯨魚紛紛滅絕,最後漁業會”追悼”人類自己。

我們應該要知道,把對地球的漁產規劃交給高峰會的漁業專家是靠不住的,因為禁令根本無法落實,改變不了幾年後出生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館裡看鱈魚標本的事實。

也改變不了海洋正在枯竭,生態正在發生改變的事實。

或者你根本沒有機會生下孩子的事實。

生態崩潰意味著大氣改變、氣候改變。
當改變的幅度加劇,只有極少數人─也許是買得起高科技碉堡或避難所的人─才能撐過這場浩劫。


聯合國裡就算有192個浪尖,對人類的未來提出了規劃。
但底下的人民全都往反方向前進,大口大口嚼著鮮美的魚類,這個世界就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你說,那麼我可以吃養殖魚啊!

那麼養殖魚的飼料哪裡來的呢?
南極磷蝦的數量也正在銳減,越是食物鏈底層的生物滅絕,對人類的影響就越大,這我們也不可不知。


「但是我得吃啊!我需要在辛苦的工作之後,來一點海鮮,配上一點白酒」你說。


要改變人的飲食習慣是多麼困難,縱使單單只是從這種雜食生物的菜單裡剔除掉幾項,就簡直跟要了他們的命一樣。

「生態崩潰的那天我也許會死。但是你叫我別吃魚,我馬上就會死。」美食主義者大概會這麼說。

就算用國際公約強制人類都不許吃魚,給海洋喘息的空間。
我們也可能得把月球都種上小麥,雨林都剷平養牛,才有可能讓所有人都吃飽。

人已經在追著糧食跑了,我們沒有感覺,是因為飢荒總是從最貧窮的國家開始。

你吃得很豐盛的那一餐,可能就有一兩個非洲人在同時因為嚴重營養不良,引發了多重器官衰竭,告別了人世。

因為富裕的國家消耗量大,糧食在國際市場的價格攀升。
對我們而言,一公噸小麥218美元或是200美元,麵包都不會變成富人限定。
但對許多國家的人民來說,漲價18美元,意味著死神已經在面前停下了腳步。

能源高價、糧食高價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縱使罵的再兇,該漲的都會慢慢漲到我們無法負荷的地步。
縱使罵的再兇,我們的政府也不會告訴我們事實。
你能想像馬政府有天發了新聞稿:
「你們不要再罵了,把眼睛望向一百公尺以外的地方吧!
資源越用越少,全球人口卻越來越多,已開發的國家漸漸耗盡優勢,步入衰退。
資源正被開發中的崛起國家大量消耗。
我們怎麼可能不漲?我們的日子怎麼可能會越來越好?」



這是島國人民的悲哀。這樣的事實沒有人能接受。

因為我們總是只關心自己周遭一百公尺的範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